一、凡是不能帮消费者真正解决具体问题、提供利益的产品,都不是好产品。
什么是好产品?
一个产品首先要“有用”,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,能够给用户带来好处,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。这是“好产品”的前提。概念不是产品的救命稻草,只是产品的形式,消费者只为价值买单。
很多企业永远想的是我能生产什么,却很少思考我该生产什么。前者是纯粹的产品思维,后者才是基本的营销思维。
而现在营销泛滥、流量泛滥,IP泛滥,不断涌现新的品牌,品牌之下都有产品。这种现象同样遵循好产品的第一原则:使用价值和体验。如果这个做不好,也是不长久的。李子柒卖IP,江小白卖情怀,如果他们两的产品不好使,消费者用过一次后都不喜欢,等待他们的只有落幕。
什么是好产品?可以从四个维度去判断与策划:一、物理价值:是否解决问题功能性价值。二、情感价值:是否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关系。三、经济效应:能否给企业带来收益。四、社会效应:能否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意义。
二、凡是认为产品功能越多,就越能博得顾客的喜爱的观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产品功能是产品的基本属性,也是产品存在的意义,更是后来居上早爆品的利器。
但是,产品功能是不是越多越好呢?
产品功能过于复杂,不仅会让顾客不知如何操作,更加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基本功能失去粘性。产品开发越来越注重“少即是多”的理念,产品开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,多问自己可以删除哪些功能,而不是添加哪些功能。
核心功能做得好、做得巧,做得独具特色才是竞争力。
有人认为苹果手机当时横空而出,是在颠覆功能手机的功能,赋予更多的智能,才成就苹果手机的辉煌,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但是,在苹果手机ios出来之前,其实windows mobile和安卓系统已经成型,也非常智能。为啥只有iPhone4改变了世界?
这就是苹果手机的核心功能(交互和体验,不一定是通话)做到了:做得好、做得巧,做得独具特色。
另一方面,现在的企业产品开发部分和产品经理,往往追求概念的新奇特,追求新概念的数量,追求概念的营销属性,追求新概念的高附加值,不合适宜地开发概念产品,这些曾经是产品营销的不二法门,但现在已经是脱离消费者了。
三、凡是认为在品类里插一脚,就能分享品类市场蛋糕的奢望,都是异想天开的。
品类是顾客在进行消费前,对于产品的第一次选择,在品类之后才是具体的品牌和产品。因此抢占品类,是营销战的开始。
打造品牌的最有效、最具生产力的、最有用的途径是创造一个新品类。换句话说,将目标先缩小到零,然后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。
一种产品之所以成为品类,它是具备流行性、认知度和市场体量的。那些中小企业动不动说我自己开创一个品类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。
品类的三大基础:成熟而流行的技术功能、业界认可的产品形态和称呼、大量消费者的认知和体验。
因此,企业一旦在某一成熟品类里占有一席之地,就等着财源广进吧。新进入者呢?如果能在品类里插一脚,是否也能轻而易举分享品类市场蛋糕呢?
答案是否定的,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产品!
首先,品牌和品类,都是消费者的心智选择。在做品类的时候,往往是需要通过品牌来对品类进行诉求。品牌和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具有强关联性,品类如果消失,那么品牌也将跟随消亡。
而如果品牌没有建立起来,那么这个品类也不属于你的!
四、凡是不能变现的技术和创新都是产品经理的自慰。
这种自慰多了,伤的是老板。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强大辅助器,以至于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追求创新设计,致力于打造高新科技产品。实现创新与突破虽然能让企业成为行业的“领头羊”,但并不是每一只“领头羊”都能抢先获得这“第一桶金”。因为过分超前的技术和产品设计跨越了时代的主流,不适应市场顾客需要,消费者不愿为此买单,企业只能吃“闭门羹”。因此,在设计产品时企业应警惕过分创新和超前。
如果我们最快最好地完成创新,我们将会更快成功,这句话老板千万不要轻信。
要看这种创新是否符合消费市场的趋势,是否更容易对接落地市场,是否能适应或引导消费者,是否一开始加入了营销思维而不仅仅是技术范畴,是否建立了护城河!
五、凡是老板不管产品研发的,都基本上很快被对手超越。凡是老板只管产品研发管得事无巨细的,效率都极慢,新产品基本上是很难畅销。
除此之外,凡是忽视产品质量、凡是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,级别上市畅销了,也将使得产品成为流星。
(作者唐勇菊,二十年品牌营销策划实战专家,3家500强品牌顾问,深圳尚上策营销策划公司创始人,服务各行业客户超过100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