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卖货的逻辑:从“使用价值”到“情绪价值”
消费者为货的价值买单,这是卖货逻辑中不变的真理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产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,始终是促使消费者掏腰包的根本原因。
但如今,消费者对于“价值”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过去,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,比如一件衣服是否保暖、耐穿,一台冰箱是否制冷效果好、省电。而现在,消费者往往更愿意为有风格、有故事的商品买单,为情怀与心理需求买单。
众所周知,任何交易最终都要回答“为什么值得我掏钱”。而现在,“值得”的权重发生了迁移。总而言之,就是从“使用价值”到“情绪价值”,从“物有所值”到“心有所属”。
波士顿咨询2024年调研显示,中国Z世代在同等功能、价格区间内,为“情绪价值”支付的溢价平均可达38%。麦肯锡《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》,超过60%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,他们更愿意为“有品牌故事、符合个人价值观”的产品支付溢价。
故宫文创——传统文创产品原本只是简单的纪念品,但故宫通过IP赋能,赋予产品文化内涵,比如“朕知道了”胶带、“千里江山图”笔记本,让消费者愿意为文化认同感买单。
观夏香氛,一个2021年创立的品牌,一支桂花乌龙无火香薰售价近400元,远高于名创优品同品类。它的“货”不是扩香棒,而是北京胡同、江南桂花与“东方新摩登”的叙事。小红书#观夏桂花#话题阅读量2.3亿,用户晒出的不仅是香型,更是“我把北京秋天搬进了卧室”的文案。
又比如lululemon,一条瑜伽裤溢价三倍,核心不是“莱卡面料”,而是“super girl”的群体标签。消费者买的不是裤子,而是“自律即自由”的身份认同。
现如今,产品在使用价值上,已经很难有较大的差异化。在卖货的逻辑里,使用价值是“入场券”,情绪价值才是“选择劵”+“溢价券”。

二、品牌的逻辑:从“投放记忆”到“共生关系”
品牌的核心是信任。
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打造品牌的意义都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,让消费者信任你,从而选择你。
过去,品牌塑造主要靠广告轰炸,比如脑白金的“今年过节不收礼”,恒源祥的“羊羊羊”,靠重复曝光让消费者记住。但今天,消费者不再满足于“脸熟”,他们希望品牌能和自己对话、互动,甚至参与品牌共创。
奥美创始人奥格威那句“广告是对品牌的长线投资”依旧有效,但“长线”已从“重复曝光”演变为“持续对话”。埃森哲2023报告指出,78%的消费者会因“品牌在某次互动中懂我”而提高购买意愿。

显然,品牌逻辑已经由“广告+轰炸记忆”的逻辑转变为交往交流、共生关系的逻辑,仅仅靠广告轰炸让消费者眼熟是远远不够的。品牌需要与消费者进行深度的互动和沟通,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,建立起情感连接。
小米在发展初期,通过论坛与用户进行密切互动,收集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和建议,并将这些融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改进中。用户感受到了自己的参与感和被重视,对小米品牌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度。如今,小米已经从一家手机公司发展成为涵盖多个领域的科技企业,其成功离不开与用户的良好互动。
蜜雪冰城通过魔性主题曲和用户UGC内容(如“你爱我我爱你”二创)迅速破圈,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传者,而是和用户玩在一起的“朋友”。特斯拉——马斯克在Twitter(现X)上与粉丝互动,甚至让网友投票决定是否出售特斯拉股票,这种“去中心化”的品牌运营方式,让特斯拉成为最具话题性的汽车品牌。
三顿半,早期靠“小杯子咖啡”视觉符号混脸熟,真正爆发却源于“返航计划”——用户把小杯子送回线下点,可兑换咖啡、徽章甚至公益树苗。三年返航超2600万只杯子,复购率从38%提升到65%。用户不再是“观众”,而是“合伙人”。
反观某传统乳业巨头,2023年花5亿拿下春晚标王,品牌认知度提高2%,但电商转化率仅0.7%。因为“脸熟”之后,没有下一次握手。
因此,要记住,品牌=产品+关系,甚至是产品×关系。关系越深,溢价越高,品牌营销传播要善于把消费者“记忆曲线”升级为“情感曲线”。
三、流量的逻辑:从“广撒网”到“精准狙击”
流量是生意的入口。这是不变的商业逻辑,无论是线下门店还是线上电商,没有流量就没有成交。
但是变化早已来到,新的变化也在发生。
过去的流量逻辑,是大平台大覆盖,类似于电视广告,通过广泛的传播来抓取潜在消费者,依靠的是概率。
现在的流量逻辑则讲究精准与个性,追求成交转化率。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企业能够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、浏览记录等数据,精准地定位目标客户,并为他们推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。
变化的趋势很明显:从泛流量到精准流量。过去,流量获取依赖大平台覆盖,比如央视广告、门户网站弹窗,追求的是“1000万人看到,1万人购买”。而现在,流量运营更注重精准触达,比如抖音的算法推荐、小红书的KOC种草,追求的是“1万精准用户,5000人下单”。
完美日记,早期通过小红书KOC(关键意见消费者)种草,精准触达美妆爱好者,再通过私域流量(微信社群)进行复购运营,实现低成本高转化。Shein,利用Facebook和Google的精准广告投放,结合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商品推荐,极大提升转化率。
据QuestMobile统计,2023年电商平台的精准广告投放ROI(投资回报率)比传统广告高3-5倍,而短视频平台的转化率更是传统信息流的2倍以上。
央视黄金时代,一条15秒TVC可覆盖3亿观众,但转化率无法追踪。QuestMobile数据显示,2024年6月中国互联网广告CPM均值38元,而信息流CPM已降到18元,但CPC(点击成本)却涨到2.4元,说明“精准”替代“覆盖”成为硬通货。
抖音电商2023年GMV突破2万亿,其中直播间贡献47%。“交个朋友”直播间把人群切成2000个标签,推“懒人小家电”给25-35岁独居女性,投流ROI最高达1:8。
流量的逻辑被算法篡改。算法让“人找货”变成“货找人”,但核心仍是数据密度与内容颗粒度。
四、场景的逻辑:从“物理装潢”到“数字孪生”
商场装潢与会议营销是典型的场景逻辑。场景影响消费决策,消费者在什么环境下接触商品,将极大影响其购买行为。
传统百货的黄金动线、会议营销的激情灯光,本质是用空间压迫时间。但2023年美团数据显示,购物中心客流恢复到疫情前93%,销售额却只恢复不到一半,说明“到场”不等于“到场消费”。
过去,商家依赖线下场景(如商场装潢、会议营销)刺激消费。但现在,基于大数据和AI的智能推荐,让营销场景无处不在——比如你在抖音刷到一个露营视频,下一秒就收到帐篷广告;你在微信聊天提到咖啡,朋友圈立刻出现瑞幸优惠券。
亚马逊“动态定价”——根据用户浏览记录、购买习惯实时调整商品价格和推荐位,提升成交率。抖音本地生活服务——通过LBS(基于位置的服务)推送附近餐厅、景点的短视频,用户看完直接下单,实现“所见即所购”。阿里巴巴2023年财报显示,其AI推荐算法贡献了超过40%的GMV(成交总额),远超传统搜索和分类导购。

很明显,现如今是场景逻辑是:新场景=数据×技术×内容。
宜家“云样板间”。用户上传自家户型,AI自动匹配宜家SKU,一键下单。2023财年线上销售占比23%。
案例:蔚来NIO House。表面是咖啡、图书馆、儿童乐园,底层是车主数据:一杯特饮的口味、一次亲子活动的停留时长,都会回流到NIO App,再反哺车型迭代。
另外,AR试戴、数字人导购、AIGC生成千店千面的橱窗,正在把“场”从钢筋水泥搬到云端。所以,场景的价值不再是“停留”,而是“数据回环”。谁能让用户多停留1分钟,并把这1分钟转化为可运营的数字资产,谁就拥有下一个黄金地段。
五、冲动与盲从的逻辑:从“广告忽悠”到“自我放纵”
消费者容易被情绪驱动,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非理性消费始终存在。
从被动洗脑到主动沉迷,现代年轻人似乎成熟了,但更不理智了。
过去,消费者容易被广告忽悠,比如“八星八钻”“只要998”的电视购物套路。但现在,消费者更倾向于自我说服,比如“人生苦短,及时行乐”“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我身边”,甚至形成“野性消费”现象。
1980年代,电视广告用“省优部优”制造信息不对称;今天,算法茧房用“你喜欢的”制造认知不对称。尼尔森2024调查:61%的Z世代承认自己“经常买后后悔”,但42%表示“后悔也爽”。
鸿星尔克“野性消费”事件——2021年鸿星尔克因捐款爆火,网友疯狂下单,甚至买空库存,背后的逻辑不是产品有多好,而是情绪驱动。
盲盒经济,泡泡玛特等品牌利用“赌徒心理”,让消费者为“不确定的惊喜”买单,隐藏款概率1/144,却让用户甘愿“赌一把”。心理学解释:多巴胺峰值不在“拥有”,而在“拆袋前0.5秒”。
直播疯狂,李佳琦“OMG买它”。直播话术把理性消费压缩成3秒情绪脉冲。2023年双11预售首日,李佳琦直播间GMV95亿,占淘系直播35%。但退货率也达到18%,远高于店铺均值8%。
什么是冲动与盲从的逻辑?过去主要是广告的忽悠,现在则是自我的迷失与放纵,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:“没有逻辑,就是我的逻辑”。(作者唐勇菊,深圳尚上策品牌营销策划公司创始人,3家世界500强品牌顾问。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及出处)